百年前的东吴大学(今bet体育365官网怎么样_BSt365提现_英国365网站正规吗),无论是校园建筑,还是校园景观,都在营造着一种宁静、幽雅、富有学术气息的校园氛围,从而不断激励着学子们开拓新思想和学术新境界。而"葛堂"就是其中开拓新思想和学术新境界的建筑之一,也是姑苏城里第一个科学馆。
今日之葛堂
一、老东吴首幢钢筋混凝土建筑
"葛堂"为东吴大学第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位于"林堂"的东南侧,坐东向西,与"孙堂"遥相呼应。"葛堂"(亦称科学馆,今护理学院),于1922年奠基建造,1924年建成,是一幢为纪念东吴大学第二任美籍校长葛赉恩(J.W.Cline)的父亲而命名的理科大楼。故称"葛堂"。
"葛堂"外观方正朴实,以红砖砌筑,造型简洁,以竖向线条做三段式处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门洞装饰,突出强调正中的入口大门。建成时顶部有哥特式的小尖塔,日久损坏。正楼三层,另有面积较大的四层阁楼。大楼南北两端均砌成尖顶,大门两旁的墙壁亦呈尖柱形。整个大楼在建筑风格上接近西欧哥特式建筑类型,颇具特色。
建造"葛堂"时,当时鉴于地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地基在水田里,故不得不用钢筋混凝土先筑成深达一、二尺的坚实底座,以承载整个大楼的重量,以防年代久远之后,"葛堂"大楼南北层降不同而有开裂的危险。抗日战争爆发后,葛堂曾经遭受日机两枚炸弹袭击的严峻考验,但"葛堂"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它的构造中采用了结构工程学的原理。足见"葛堂"的建筑质量之坚固。难怪着名作家范烟桥有"葛堂坚固"之说。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即侵占东吴大学、景海女师两校校园及所有建筑,并将东吴大学的"葛堂"改作伤病医院。由于该楼原有楼梯比较狭小,担架难于转弯,医院常用的手推式移动担架床更无法推动,曾将葛堂内的阶梯教室的台阶砌了一条斜坡。在往昔的岁月里,"葛堂"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葛堂"建筑风格与"林堂"、"孙堂"又不一样,其最大特点在于屋面建筑材料上,"葛堂"屋面不用西式瓦片,亦不像早先的两座大楼以红漆铁皮盖顶,而采用大块黑色薄石板,与水泥本色墙面配合,相得益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屋面少量石板漏水,未曾重视并没有设法加以补救,而将屋顶及全部屋面改建,成为平顶式的四层楼房。葛堂楼顶部原有许多三角大梁都是优质木材,石板屋面所用特制大量铜钉,拆建后既未妥善保管,又未加以利用,均致失散。改建后,不仅使用面积并未增加,而且葛堂的原有建筑风格遭到破坏。实为得不偿失,最为可惜!
葛堂揭牌(1922年)
二、科学馆——"跨世纪工程"
东吴大学经过第一任美籍校长孙乐文十年初创期,到第二任美籍校长葛赉恩任期内十余年发展期,学校各方面日益成熟和完善,堪称鼎盛时期,分设有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设于上海昆山路),另有景海女子师范、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
正如东吴大学第三任美籍校长文乃史所说,在东吴大学,除其他事情外,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理科的发展规划上。希望建一幢新的大楼以安置理科系科,同时能提供足够的空间以满足下一代人的可以预见的需要。一幢精心设计、宽敞、坚固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使这一希望成为实现。它作为监理会的"跨世纪工程",特聘请上海建筑设计局设计和承建的。经费由阿肯色州小石城的第一监理会教堂提供。他们将这座建筑命名为"葛堂",以纪念J.M.葛牧师,他长期来一直是小石城教会的教友,是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葛赉恩博士的父亲。出于对医学预科教育的关心,中华医学会也提供了追加的资金,因为这一预科教育自然会由于新科学馆设施的扩大而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座建筑物于1924年秋竣工并准备投付使用,它是华东第三幢或第四幢这样的建筑物,因而得益于前几幢建筑物的设计者的经验和指导。所以,在许多年间,它都是本地区教育部门中最有效率和最经济的建筑模式。
1924年,当各项仪器设备齐全后,"葛堂"正式启用。因该楼专供理科各系所用,"葛堂"通常又称"科学馆",是苏州城里第一个科学馆。葛堂楼内除了大量实验室之外,还有阶梯大教室及其他教室、储藏室。楼内有楼梯两处,但只有西向的出入通道一处。底层为物理系,二层为生物系、三层为化学(化工)系,四层生物材料处(亦称生物标本供应所)。
1950年在"葛堂"里举办东吴大学自然科学展览会,展示了东吴大学科教新成果、学术新成就,各高校来苏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并获赠《东吴大学自然科学展览会纪念刊》。
葛赉恩博士、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
三、葛赉恩与东吴校园文化
"葛堂"与其说纪念葛赉恩之父,不如说彰显美籍校长葛赉恩的业绩。
在美籍校长葛赉恩任内,日臻成熟的东吴教育体系中,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学生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吴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更多地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各种活动和组织,教育学生求善求真求美,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东吴大学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分为课余学术活动、课余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与服务等。东吴大学重视学生学习,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学术为特色的各种组织、团体、机构和活动也就应运而生。1921年秋,东吴大学组织了"东吴学会"。学会宗旨为实地调查以补助功课的不足;收集正确的报告以补调查的不足;编辑丛书作实地研究的根据。
学会组织设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宗教学、生物学、理化学、地质学、算学八部。各部都有规定的会章和研究宗旨,其中理化部的宗旨就是"研究物理化学",讨论诸如《建造苏州自来水厂的经济方法》、《析光的现象》等问题。不少师生写出了相当有水平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如尤敦信的《中国桐油工业之调查》,汪葆熙的《中国黄丝业之危机》,刘思荣的《中国近年丝织物外销衰弱的原因及其对策》,张树声的《无锡去后推原中国之失败与落伍》等。
在学校里教给学生的不是某项专门的知识,注重的是学生全面文化素养的提升。反映在课程设置中就是"通才教育",中西文化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在校园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创办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实地调查与社会服务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献身服务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和谐相处。
每学期,学校还邀请名家学者来校演讲作报告,其中有美国着名的教育家杜威博士、美国爱迪先生、丁立美传道师、金陵神学校校长、甘路得博士、范子美先生、赵紫辰先生等都曾来校演讲。在大师的熏陶下,东吴学生眼界开阔,知识得到长进。
注重社会服务与实践和文体活动,是东吴大学的一大特色。东吴大学学生在基督教青年会的主持下,于1911年为街区穷苦孩子开办了一所全日制义务小学——惠寒小学,免除学生一切费用,在东吴大学学生的努力下,惠寒小学蒸蒸日上,使更多的贫困子弟得到教育。东吴大学学生文艺社团有东吴剧社、音乐会等。针对当时戏剧界大多演些才子佳人的戏剧,东吴剧社提倡"有艺术价值之戏剧",演具有现代含义和内容的剧目,如《什么是解放》、《好买卖》、《残余的照片》、《巾帼剑》等。
如果说教会大学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产物,那么教会大学建筑便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近代西方建筑折衷融合的结果,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这些建筑是外在的地面物质文化符号,那么在这些建筑场所内从事的科教活动,则是开拓新思想和学术新境界的精神文化元素。由此可见,"葛堂"就是物质文化符号和精神文化元素折衷融合的结果。
作者:王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