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t体育365官网怎么样_BSt365提现_英国365网站正规吗收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来的贺电,祝贺国际编号为21633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潘君骅星”。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这颗以潘君骅命名的小行星是为了表彰这位中国着名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应用光学研究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苏大天赐庄校区现代光学研究所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潘君骅院士。89岁的他正端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为两周后的一场报告会准备讲课课件。坚持每个工作日都来到所在的苏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处理各种事务,这已成为潘君骅院士多年来的工作习惯。“太意外了,根本没想到!”谈及获得小行星的命名,潘君骅院士表示有些意外,但也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发现这颗“潘君骅星”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技术支持才完成的。
左一为潘君骅院士
和天文结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30年,祖籍江苏常州的潘君骅院士出生于上海吴淞,1952年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我在上大学时参加了一些天文社团的学习活动,对天文和天文仪器充满兴趣,从那时起就开始痴迷天文望远镜。”潘君骅院士说,在之后的工作中由于兴趣的主导,他主动钻研并积累了更多与天文仪器相关的知识,于是就从一个业余爱好者逐渐变成了专业研究者。
1956年,潘君骅赴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攻读研究生,师从着名的光学大师马克苏托夫通讯院士,学习天文光学。“在国外的那段日子,整个人就想着要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地吸收知识养分,期盼着学成回国后为国家效力。”留学期间,潘君骅刻苦学习,不仅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也掌握了很多天文光学仪器制造、设计和检验等相关的技术,这为回国后研制中国大型望远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君骅(右)在国外留学
四年后,潘君骅完成了以《望远镜的副镜及其面形检验的光学方案》为题的毕业论文,并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马克苏托夫院士在毕业鉴定评语里写道:“潘君骅毕业论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新的、更适合于制造望远镜副镜的工艺方法。它将被我们用于制造大望远镜,特别是口径为6米的望远镜的制造上。”马克苏托夫说,指导潘君骅这样的学生,让他感到愉悦和满足。这些话语,让当时的潘君骅备受感动和鼓舞,也坚定了他选择天文光学科研道路的决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爱,所以去不断钻研。”凭借着勤奋和执着,潘君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学术顶端,在光学设计、光学检测与加工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长春光机所的韩昌元研究员说:他有一篇两镜系统设计论文,无论在天文、光学,还是在空间领域,都是经典之作,被广泛引用,从非球面来说,用潘君骅院士的解析方法,就能够算出基本参数,不用计算机优化便能得到接近最优结果。
光学全才,既专注于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
回国工作以后,潘君骅在天文光学仪器研制领域默默耕耘,专注于学习和实践,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时,他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非常刻苦,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上,有一点机会就抓紧学习,学习是他的一个优势。“很多是基础性工作,但是在这个领域不可或缺,甚至有些工作可能在当时因无法衡量其价值而被忽视。”潘君骅回忆说。
当然,做研究仅靠学习是不够的,尤其是天文光学这个领域的研究,大量的研究工作要靠实践,靠实践中的累积,无数次实验失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成功。虽然潘君骅心无旁骛,但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乐于实践,喜欢动手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制作比较精密的光学仪器,光学检测方法很重要。当时由于缺乏相关仪器设备,需要我们自己做。”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潘君骅常常自己想办法设计仪器,他的很多光学检测系统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这也让光学检测成为了他的强项。至今,在他的实验室里,有很多设备都是根据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出来的,全世界独一无二。
凭借着多年的钻研积累,潘君骅在光学工艺、检测、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很精通。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曾说,潘君骅是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要有工程概念,所谓工程概念就是说他设计的东西,不仅考虑到怎样设计,而且也考虑到根据当时加工制造水平能否做出来、能否实现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重点攻关2.16米望远镜,在216工程这个项目上,潘君骅的“光学全才”得到了充分体现。
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设计与制造中的技术困难非常大,作为该项目技术总体组组长,潘君骅在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难办事件,大到厂内安装调试望远镜的场地和实施问题;小到副镜调焦试验时,电机反常转动,造成部件损坏的原因等都是他亲临一线解决的。
国内装调2.16米这么大的望远镜还是第一次,潘君骅不顾20多米高的行车顶部的狭小空间,一连很多天匍匐在行车顶部寻找可以安放光学调试仪器的位置。这台2.16米的望远镜,当时是全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这台望远镜在1997年荣获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不过,让潘君骅最感到自豪与欣慰的是,这台望远镜至今仍排满了观测任务,“它天天都对准着浩瀚的星空。”
1989年2.16米望远镜运送到北京天文台兴隆站后
潘君骅(中排右一)与研究人员在圆顶室内合影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都要尽责去做
2.16米望远镜并非潘君骅工作的全部。他还负责航天部508所资源一号卫星的主光学系统加工、检测;设计制造相关单位所需的侦察光学系统;为不少单位研制了很多当时认为很难做的离轴平行光管。2000年,潘君骅来到苏大,在2003至2004年,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望远镜系统,称之为“泛卡塞格林系统”,有很大优越性,小口径的可作为科暜望远镜,大口径的可作为专业用。
从还是热血青春的研究生,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前辈长者,潘君骅院士 60多年的光阴全部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光学事业。在他身上,老一辈科学家潜心治学、淡泊名利的品德特征十分明显。说到专业问题,他侃侃而谈,但是说到工作贡献,却总是提及别人的功劳、团队的贡献。即便是2.16米望远镜项目这样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也一直说这是个大工程,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潘君骅非常平易近人,和周围的同事、师生都很亲近,经常在科研第一线为大家答疑解惑。在他看来,做工程不能纸上谈兵,要特别注重动手能力。因此,他经常去生产第一线,自己设计的光学仪器常常亲自动手加工,遇到有工人向他请教,他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到80岁以后,潘君骅都坚持凡事亲力亲为,不当甩手掌柜。
“他帮助别人解决技术问题,问题的解决对需要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不计成本。潘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挣很多的钱,但是他不这么做,他要求的经费总是非常非常少,基本上就是一个成本价,他享受的是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不是挣钱。这是他的个人特点,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他的学生如是说。在潘君骅看来,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不管是哪个单位的事情,都会尽责去做,不计回报,不计个人得失。
“任何时候不要自满、不要轻言放弃、不要攀比钱财享受,要珍惜良师益友、要激发和保持对工作的兴趣、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bet体育365官网怎么样_BSt365提现_英国365网站正规吗近期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潘君骅院士将为广大师生讲上一课。为此,他自己专门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打算用自己的科研生涯故事勉励广大师生,在新时代奋发勇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潘君骅院士在办公室